2024年8月24日下午,泰国格乐大学“第8届可持续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艺术学术讲座”在国际学术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格乐大学导师、南京艺术学院李立新教授带来了主题为《Skeuomorphism:一个人类学研究的概念》的讲座。通过分析早期青铜器造型与二里头陶器造型,青铜器兽面纹饰与良渚玉琮上的兽面纹,宋代磁州窑瓷器装饰与金银器装饰手法以及紫砂壶的设计,揭示了Skeuomorphism现象在中国古代造物中的普遍性和创新性。他认为,Skeuomorphism现象不仅体现在造物的种类和功能上,还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上,是人类模仿和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现象反映了手艺人对新材料的兴趣,以及他们赋予产地价值、追求新颖设计的努力。李教授认为,紫砂壶的设计和制作,是对金属器工艺特点的模仿和创新,体现了历史、造物和人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格乐大学导师、山东大学凌晨光教授带来了主题为“时间.事件.实践-人工智能的时间逻辑如何改变了经典艺术的特质”的讲座。在讲座中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经典艺术的特质,指出人工智能的时间逻辑与人类对时间的感知存在差异。他认为,人工智能的时间逻辑是无时间性或反时间性的。凌晨光教授强调,艺术作品应该展现人的情感,如喜怒哀乐,尤其是痛苦与感伤,而不仅仅是物理学本质。他认为,人工智能参与下的数字艺术常常忽视了人类情感世界之外的物理学本质,因此需要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和影响。
格乐大学中方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朱淳教授带来了主题为“人工智能技术与现代城市设计AI人工智能对未来城市的影响”讲座。朱淳教授在讲座上讨论了城市的重要性和历史演变,强调了城市作为文化、技术、物质文明和政治民主化的源泉。朱淳教授提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以及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朱淳教授还讨论了城市设计的目标和原则,以及AI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最后,朱淳教授提到了中国在新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进展。
格乐大学中方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设计学二级教授田少煦带来了主题为“学科交叉背景下的设计学学术研究”的讲座。讨论了数字化转型中的“两种文化”分野与融合,指出了科学主义、为人主义和技术理性对艺术学科发展的影响。针对目前AIGC的兴起,田少煦教授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流派和发展路径,分析了大语言模型存在的缺陷。阐明了人工智能艺术的两种发展观:人与机器各司其职和人与机器共创共协,并强调在人工智能环境下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注重培养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格乐大学中方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张月教授带来了主题为“技术驱动的设计创新”的讲座。探讨了设计在社会和自然思考物化过程中的角色,以及设计如何推动社会先进观念的传播。张月教授指出,设计不只简单地堆砌装饰,而是反映现实价值和时代变化。张月教授还讨论了虚拟空间对设计的影响,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迁移。他呼吁设计界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用科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格乐大学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潘长学教授带来了主题为“中国文化的造物之美”的讲座。潘长学教授探讨了中国人的生活观和自然观,以及它们在历史和文化中的体现。生活观强调集体意识,并随着社会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而发展。自然观则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以唐代建筑和园林为例,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此外,他还提到了宣德炉的制作过程,展示了明代工艺的精湛技艺。
格乐大学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岩研究员,带来了主题为“复古袭西当并进”的讲座。李岩研究员概括了中国人对古代传统的尊重和复兴,强调了音乐、礼法、艺术的有序实践与理论提升的并行。在五四运动期间,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但仍有先觉者如王露等人奋起反抗,维护传统文化的价值。他指出中国有其特殊性和时代性,不应仅仅赞美或诅咒古代制度思想,而应审视过去,保留有价值的部分,去除不适合的部分。相较于中国哲学、唐诗、宋山水、明小说等文化形式受到西方学者的认可,中国音乐有待同等重视。李研究员最后引用鲁迅的话,表达了希望与改变的信念。
格乐大学导师、中国音乐学院赵仲明教授带来了主题为“发挥国际教育优势促进中国音乐海外传播”的讲座,探讨了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在国际上的传播。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成为华人社区的标志性作品,并衍生出多种乐器版本。特别是谭盾在疫情期间以锣为主要乐器创作的《武汉十二锣》,通过5G技术进行了全球演出。李教授最后强调了国际教育在促进中国音乐海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并展望了在泰国格乐大学等教育机构的支持下,中国音乐在东南亚的未来发展。